1058号房地产大厦560-561室
电话:0512-68320026
E-mail:1426348528@qq.com
核心提示:随着十九大的顺利召开,宣布我国进入新时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继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
随着十九大的顺利召开,宣布我国进入新时代,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继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从五十四万亿元增长到八十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效显着。南海岛礁建设积极推进。
一、宏观经济发展情况
1. 世界经济发展继续低速运行,并向新的发展形势转变
“十三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仍将处于危机后的深度调整中,受发达国家经济联盟的“再组合”、大国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再调整”、新兴经济体的集体困境、全球金融市场的持续波动等因素影响,2020年前全球经济仍将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当前国际产业分工已呈现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与制造并重与融合的新趋势。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进入到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随着中国制造业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电力成本尤其是劳动力成本上升,新一轮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地区转移。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端制造业或将回流欧美。麻省理工学院(MIT)的研究表明,33%的海外美国企业考虑将制造业务迁回本土,未来国际产业分工将呈现多极化新态势,新一轮全球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速发展。全球科技研发经费迅速增长,新一轮的产业技术革命正在孕育新的增长动力。为占领新的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如美国的“重塑制造业框架”、欧洲的“2020年可持续与包容的智能发展战略”、德国的“工业4.0”战略,日本的“日本2020新增长战略”等。发达经济体新兴技术的战略选择日益趋同,基本上都把新能源、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作为产业升级的重点。
“十三五”时期,各国将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移动互联网与云计算、人工智能、3D打印、生物和基因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将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技术的广泛运用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将进一步引发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
2. 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及预拌混凝土发展新机遇
2.1 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增速持续走低,但运行质量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我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而进入到“常态增长”阶段。2016年,我国总量74.4万亿元,增速6.7%,同比增幅下降0.2个百分点。据测算,“十三五”时期,我国GDP增速将维持在6~7%之间运行。

2.2 预拌混凝土增长依赖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放缓
从投资结构构成看,“十三五”前两年,房地产和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到个位数,加之基础设施投资面临回报率低和融资难的制约,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一步放缓。综合来看,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还将进一步放缓。混凝土行业是依赖于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行业,尤其对房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投资依赖性更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下降,特别是房地产业逐步走弱,使混凝土行业增长动力持续减弱。

2.3 新的经济区域发展为混凝土行业带来了新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区域发展引领战略,在为调速换挡中的中国经济提供了空间和动能的同时,也为混凝土行业发展带来巨大需求想象空间。
——京津冀一体化与雄安新区建设
201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核心是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同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规划》提出要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交通的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到2020年基本形成多节点、网格状的区域交通网络。根据《规划》,京津冀地区将以现有通道格局为基础,着眼于打造区域城镇发展主轴,促进城市间互联互通,推动“单中心放射状”通道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网络化格局转变。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县、容城、新安及周边设立的国家级新区,并上升为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定位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有专家预测,从2015-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交通方面的投资规模预计在1.5万亿元左右,年均投资规模超过2500亿元。雄安新区建设初中期投资以万亿元计,这都将为京津冀乃至北方地区建筑材料及混凝土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发展新格局
长江经济带交通、城镇化升级。2014年9月25日,国务下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随《意见》一并下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提出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江黄金水道,扩大交通网络规模,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提升综合运输能力,到2020年,建成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2016年《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
《纲要》同时提出了多项主要任务,具体包括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创新驱动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构建东西双向、海陆统筹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等。据有关机构估计,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未来四年将保持22%以上的年复合增速,其中2015-2018年长江经济带的基建投资累计总额将超过30万亿。
综合来看,长江经济带交通及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升级将开启区域内混凝土需求新的制高点。
2.4 “一带一路”推动国际产能合作
201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愿景与行动》指出,基础实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将会同沿线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逐步形成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其中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将重点抓住交通基础实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推动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畅通陆水联运通道;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台和机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础实施水平。现阶段,“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尤其是陆海廊道建设进展显着。《愿景与行动》同时对“一带一路”涉及的国内区域进行了发展定位,其中,新疆、福建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区;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部分省份对外市场的开发开放,以及国内沿海地区、内陆地区与“一带一路”的对接和支撑等等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节点和高地。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各地方的“一带一路”拟建、在建基础设施规模已经达到1.04万亿元,其中,铁路投资近5000亿元,公路投资1235亿元,机场建设投资1167亿元,港口水利投资超过1700亿元。按照一般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2-4年计算,年均投资金额或在3000-4000亿元左右。同2015年上述涉及省份基建投资总规模相比,占比不足10%,因此,如果与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相关基础建设材料、混凝土需求的作用相比,深化对外开放、深入融入欧亚一体化、寻找国内经济改革发展新亮点的意义要更大一些。
二、2017年水泥与混凝土
2017年,水泥行业风声水起,混凝土行业在夹缝中求生存;水泥企业在削减产量的同时加大涨价力度,混凝土企业在原材料的风云变幻中涨价或断供,2017年的水泥和混凝土市场几家欢乐几家愁。
1. 2017年全年水泥需求预计下滑,价格一路高歌猛进
1.1 投资增速明显放缓,预计全年需求下滑0.34%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7.8%,增速较年初下滑超过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滑0.3个百分点;从往年投资进度来看,第二、三、四季度投资规模相当,近两年受空气治理、错峰生产等影响,生产端与建设端在第三、第四季度均略有放缓,今年全国十九大的召开影响了第三季度的投资进度,同时北方采暖季错峰生产执行力度加大,因此预计今年的三、四季度整体投资规模仍延续放缓趋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预期低于1~8月份的7.8%。
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整体保持下滑走势的同时,对于水泥需求拉动效果也在逐步减弱,6月份开始全国累计水泥产量增速下滑,到了8月份,水泥累计产量同比下降0.5%,中国水泥研究院预测全年水泥需求量同比下滑0.34%。

1~8月份,水泥的主要需求端房地产和基建投资也出现投资增速下滑的走势,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上半年明显下滑,但仍高于去年同期水平,房屋施工、新开工和竣工面积同比增速均有下滑,尤其是新开工面积和竣工面积同比增速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增速较年初也有明显回落,但仍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公共设施投资及道路运输业投资是基建投资最有力的支撑。

1.2 受多重因素影响水泥价格大幅上涨,四季度涨价动力依然存在
水泥价格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路上涨,2017年尽管历经两次价格下滑,但整体仍维持上升走势,截止到10月中旬,中国水泥价格指数(CEMPI)较年初上涨了11.33个点,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3.26个点。
2017年,水泥价格在需求并未明显增长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区域市场集中度上涨,价格混战状况明显减少,企业容易达成统一的涨价意愿;
(2)企业在淡旺季转换之际涨价意愿强烈,淡季时价格小幅松动,旺季时价格大幅上涨;
(3)原、燃材料价格波动;
(4)环保趋严,不符合环保标准的企业关停整改,供给端一定程度上收缩;
(5)需求疲软时期通过减量保价提价能够更好的实现企业盈利目标,因此,企业乐于实施通过供给端停产限产来抬价的措施。
在以上几个原因中,区域集中度的提升及供给端不符合政策的产能退出在去年下半年至今的涨价中只起到的作用只占很小一部分,煤炭成本的波动与水泥价格的波动轨迹相近,可以看成水泥价格变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企业自主限产来实现保价提价,然而后者似乎有悖市场规律,可持续性较差。
第四季度,价格上涨主要动力仍然存在,一方面原燃材料价格有继续上涨的预期,原材料成本内部转化压力继续增加,冬季煤炭用量上升,煤炭价格预计会继续上行,支撑水泥价格继续攀升;另一方面,北方冬季错峰生产执行力度加大,供给端迅速收缩,企业提价稳价意愿会更加强烈,或许目的并不是为了提价,毕竟北方地区将出现有价无市的局面,通过提价来稳价以实现明年年初较好的开局也许是北方水泥企业四季度的重要目标。
1.3 全年有望突破800亿利润目标,企业效益显着提升
1~8月,水泥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91亿元,同比增长165%,8月当月实现利润80亿,创近几年历史最好记录。今年8月水泥量减价升,吨水泥利润达到37.8元,恢复到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上半年的水平。四季度通常是水泥价格的高点,国庆前华东地区的第三轮提前涨价以及国庆后中部和北部地区的涨价将继续带动水泥板块行情,库存方面水泥库位仍在低位徘徊,部分北方地区为后期错峰生产做准备库位较高,短期来看,水泥涨价的速度和力度超出市场预期将继续提升全行业整体利润,从历史数据来看,8月当月水泥行业利润通常低于后面的四个月份,全年利润突破800亿成为大概率事件。
尽管今年需求有可能出现负增长,但下滑幅度不会很大,在价格预期继续上行的行情下,对大企业来说,四季度将继续实现利润增长新高。
2. 预拌混凝土消耗量增幅大于去年,在原材料价格大涨中艰难前行
2.1 预拌混凝土消耗量仍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全年增速大于去年
1~8月份水泥产销量出现同比下降,但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仍保持较高增速,1-8月预拌混凝土产量12.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尽管仍然保持高速增长,但预拌混凝土供应量同比增幅在6月份到达高点后也开始出现逐月下滑走势,这与水泥产量同比增幅走势基本一致。但随着环保要求的提升,混凝土预拌比例在不断上升,同时农村预拌混凝土的应用比例也在大力推进,预计今年全年预拌混凝土供应量不会像水泥一样出现负增长,增幅预计会大于去年全年水平。
2.2 水泥、砂石骨料价格大幅上涨,混凝土价格传导及时性大大提高
混凝土的两大原材料水泥和砂石在2017年继续保持上涨势头,水泥端企业不断协同涨价,砂石端在环保督查和整治力度加大的情况下出现供给短缺,价格飙涨甚至断供,混凝土企业受到很大制约。混凝土企业历来在上下游产业链中议价地位偏低,受制于下游建筑端订单模式及上游原材料端比较强势,混凝土企业提价难度较大,原材料成本价格的传导非常滞后。然而自2016年年开始混凝土价格开始显着上涨,混凝土企业调价函屡见报端,大多数企业表示因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混凝土售价价格进行调整。截止到2017年9月份,全国C30商品混凝土市场均价在330元/立方米左右,较年初上涨近30元/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上涨43元/立方米。